“有他们在,我们很安心” 探访沙兰镇抢险指挥小组的驻村生活

9月4日,记者经过三个多小时车程,来到位于宁安市沙兰镇二闾村,跟随沙兰镇党委组成的防汛工作组到村庄里走访,感受他们在二闾村一个多月的抢险自救、灾后重建的驻村生活。

不远处新建了大棚,新盖的房子已经上梁,回到家收拾淤泥的张大爷笑着说:“村民给我起了个外号叫‘孤岛老人’,我家周边这一圈就剩我家还能住人了。”张大爷说,人在就还有希望,他乐观的底气来自于抢险指挥小组,“我们在安置点屋里呼呼睡,他们在各个村口值守,有他们在真的很安心。”

组织村民转移

惊险:趟半米深积水连夜赶往二闾村

时间回溯到8月初。灾情就是命令,8月3日深夜,沙兰镇党委得知二闾村突发急降雨。镇党委果断采取措施,通过双线并行方式开展镇内防汛工作,一条线由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曾德翀带领机关党员干部值守镇内,在辖区内的水库、低洼路段、桥梁等风险点位24小时在岗看守,对各类安全隐患开展全面细致排查,及时做好道路清障工作和电力抢修,另一条线由镇党委书记纪洪福带领徐佳锐、孙增国、孙国涛、李博文、闫政霖5名工作人员,组成抢险指挥小组,4日凌晨1时从镇政府出发,连夜赶往二闾村,赴现场进行防汛指挥。

“前面水太大了,都快没过车轱辘了。”

“那也得走,抓紧走!”

“大树倒了,咱们下车一起抬。”抢险指挥小组在前往二闾村路程中克服路上大雨、道路泥泞、倾倒树木、山体滑落石块拦路、车辆侧滑等困难,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时间,到达村委会。

就在他们进入二闾村不久,进村唯一一条桥被冲毁。纪洪福不免后怕地说:“当时要是在路上等着救援人员来送切割大树的设备,再耽误一会功夫,没准我们就赶上桥塌陷了。”

无人机帮运送物资

到达二闾村后,抢险小组第一时间与村委会进行沟通,清点统计村里转移人员名单。二闾村与上游林场取得联系,此时上游洪峰已经向下,随时可能进村。

“因为一大早村里下雨还未见洪峰,不少转移安置的人员又返回家中,还有要去地里干活的,我们挨家挨户走访、劝返。”纪洪福回忆说,在转移过程中,他发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返回家中,他和老人的儿子搀着她快速往外走,当时雨水已经没过膝盖,“要快,消息说洪峰马上就到,咱们赶紧往村委会那边高地上撤。”

就在他们仨撤离到安置点的十分钟后,洪水倾斜而下,平移推过村庄,老人所在的家瞬间被冲毁。获救的老人拉着纪洪福的胳膊说:“真得感谢你,我这是捡了一条命啊。”

经过联合转移,二闾村在危险区域的34户92人没有出现任何人员伤亡。

疏通排水

重建:修上护村坝 恢复生产生活

随着洪水上涨,二闾村处于停水、停电、通信信号中断的状态。在信号中断的24小时里,抢险指挥小组爬山寻找讯号,在山上终于能发出微信消息时,镇里、市里了解到二闾村没有人员伤亡松了一口气。

“赶紧送来一部卫星电话、三项发电机给村民恢复供水,再送点蜡烛照亮。”纪洪福向镇里申请物资,随之而来的还有镇里送来的矿泉水、方便面等应急物资,经过紧急处置和市里相关部门的支持,二闾村在5日早上恢复供水。

户外高压电线杆被冲倒4根,原地点无法使用。相关部门设计路线并重新架设高压电线杆,9日二闾村恢复供电和通信信号。

记者跟随纪洪福一行来到村西河流处,一条水速仍很快的河流紧挨着村庄蜿蜒而下。“那排树后面的河原来是干流,这次四条河沟的洪水一起涌下来,河流改道直接冲进了村里。现在这条靠近村里的支流反倒成了干流。”二闾村党支部书记姚田忠从远处走来,他正巡视挖掘机工作情况。

姚田忠现场指挥灾后重建

记者看到,随着两辆挖掘机快速作业,一条阻隔河流和村庄的护村坝正在快速修建,而这条护村坝不仅可以抵挡河流侵袭,还是通往村庄的主干道。姚田忠告诉记者,这条护村坝将修建1500米,贯穿整个村庄,将来维修农田地,大型机械就会经过这条路去作业。

从干涸的河床上走过,来到被水浸泡过的房屋,一米多高的玻璃上还能看到水浸泡过的痕迹,一旁大树上一人多高的位置上挂着漂浮物。姚田忠告诉记者,树上的漂浮物有多高,就证明当时洪水有多深。

进行消杀

姚田忠告诉记者:“洪水退去后,镇里的抢险指挥小组又变成了灾后重建小组,按照标准进行消杀。随后进行重建家园的第一步——修路,你看那边住户院子里泛黄的新土就是村里给村民垫好的土地,盖住厚厚的淤泥,他们就能在村里正常行走了,也能正常回家了。”

记者看到,就在不远处,靠近河沟边的位置,一座崭新的大棚支架已经立了起来,一旁被冲毁一半的房屋,房梁已经架上,村民正在积极重建家园。

感动:在外村民捐款助家园重建

就在进入村委会最显眼的墙上,红色的捐款公示栏特别醒目,500元、1000元、5000元,捐款的数目和姓名一一对应。姚田忠说:“这是我们二闾村在外打工的村民自发组织给村里进行的捐款,加起来有7万多元。你看我们二闾村的村民是不是很行?”

姚田忠说,这些天来他真是感受到“收钱收到手发抖”。“大哥,我在外面回不去,家里受灾了,我也是尽点绵薄之力,这钱你收着,看看村里需要啥就买点啥。”姚田忠给记者展示村民发来捐款的聊天页面。他说,这些话让他心里暖乎乎的。他把捐款的村民和捐款数目不仅在村委会进行公示,还在二闾村群里及时进行发布。要让村民捐款放心,捐得明明白白。

抢险指挥小组整理被褥

一晃儿,纪洪福带领的抢险指挥小组已经在二闾村住了一个月了,他们吃、住都在姚田忠家。走入姚田忠家,门口架起的铁锅上炖着菜,炕上摆着一个大圆桌,这就是指挥小组的后勤厨房。因为经常赶不上饭点吃饭,谁回来就对付一口,大家吃“流水席”,饭菜经常是热了一遍又一遍。姚田忠的妻子也成了大家伙的后勤组组长,给大家服务她一句怨言都没有。

因为吃饭不应时,纪洪福、徐佳锐、姚田忠都瘦了10多斤,指挥小组里还有2000年出生的闫政霖也晒黑了不少。提起这次吃住在二闾村一个月的生活,他说:“这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,我爸逢人就说,我儿子抗洪救灾去了,我特骄傲。”

纪洪福在吃饭间隙,掏出手机看了看两岁多女儿的视频。一个多月没回家,孩子是他最大的牵挂。“喂,爸爸,你在那边好好吃饭了吗?我想你了,啥时候回家呀!”假装给爸爸打电话的女儿稚嫩可爱。纪洪福笑着说:“我才46岁,我们镇里快退休的同事说我比他长得还着急。”徐佳锐说,这一个月真的把纪书记熬坏了,他现在胡子都开始有白茬儿了。

中午时,抢险指挥小组仅用了10多分钟解决了午饭,又投入到迎接捐献物资的工作中。他们迅速搬运、整理、记档,又组织村民纷发、接收。办公室里正在统计上报受灾情况以及房屋受损情况评估表……

沙兰镇党员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为二闾村筑起一道防汛救灾的铜墙铁壁。

  • 记者:张雪地;摄影:张雪地;视频:张雪地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东莞网 » “有他们在,我们很安心” 探访沙兰镇抢险指挥小组的驻村生活